Page 256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P. 256
240 毛泽东选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7〕参见本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注〔7〕。
〔18〕一九二九年七月,驻赣、闽、粤三省的国民党军队对红四军和闽西革命根
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四军前委决定 :以第一纵队和第四纵队留闽西坚持游
击战争,军部率领第二、第三两纵队出击闽中。九月,出击闽中的红四军主力在中
途遇到很大的困难,遂回师闽西,先后歼灭了上杭、武平等地的敌军。同时,第一、
第四纵队在中共闽西特委的领导下,和广大群众武装一起,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赣
敌退守长汀、连城,粤敌退守永定。第一次“围剿”至此被粉碎。一九三○年一月
初,赣、闽、粤三省的国民党军队又以十四个团的兵力分七路“围剿”闽西的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四军前委决定挺进江西,出击“围剿”军的主力江西敌军
的后方。江西敌军仓皇回兵自救,福建敌军因内部冲突也从闽西撤走。这样,敌
人的第二次“围剿”很快也被打破。
〔19〕 “偏师”,即不是主力军,只是侧翼的一部分军队。
〔20〕一九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五月,国民党军队曾对鄂豫皖革命根据
地进行过两次“围剿”,都被红军打败。一九三一年九月,蒋介石又开始筹划对鄂
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至同年十一月,集结在根据地周围的国民党军
队已达十五个师。由于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空前高涨,国民党内
部的矛盾日益加剧,敌军的“围剿”行动迟迟未能开始。十一月上旬成立的红四方
面军,为破坏敌军的“围剿”计划,主动出击,至一九三二年六月,先后发起了黄安、
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战役,歼敌约六万人,使国民党军队对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彻底破产。
〔21〕一九三二年六月蒋介石调集三十余万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
四次“围剿”。当时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被前三次反“围剿”的
胜利冲昏头脑,在国民党军队的严重“围剿”面前,没有领导红军进行反“围剿”的
准备,而是强令红军围攻敌军坚固设防的城市,准备夺取武汉。当敌军大举进攻
时,他不是采取诱敌深入、待机反击的作战方针,而是下令红军仓卒迎击,使红军
陷于被动地位。一九三二年十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转移外线作战。此后,再
未返回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遭到失败。
〔22〕指俄国一九○五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由高涨时期转入逐渐低落时期的
退却。参见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三节(《列宁全集》第 39 卷,
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11 页)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三章第五、第
六两节(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8—105 页)。
〔23〕布列斯特条约是一九一八年三月苏俄在俄国西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
克(今布列斯特)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订立的和约。当时,德帝国
主义的军队正侵入苏维埃共和国境内,前线的俄国旧军队已经瓦解,新的革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