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6 -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P. 246
574 毛泽东选集 抗日战争时期
议,同日本帝国主义妥协,出卖中国。这一阴谋被称为“远东慕尼黑”或者“东
方慕尼黑”。毛泽东在本文中所斥责的那种认为太平洋国际会议并非东方慕尼黑的
无稽之谈,是指当时蒋介石的说法。
〔5〕一九三八年九月,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会议,
签订了慕尼黑协定,英法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作为德国向苏联进攻的交
换条件。在一九三八年和一九三九年间,英美帝国主义曾经几次酝酿出卖中国来
换取同日本帝国主义的妥协。一九三九年六月,即毛泽东作此文时,英日正在进
行谈判,重新酝酿这种阴谋。这种阴谋同英、法、德、意在慕尼黑制造的阴谋类似,
所以人们把它叫做“东方慕尼黑”。
〔6〕毛泽东这里所说的“中国主和派即投降派的整套观点,整套做法,整套
阴谋”,就是指当时蒋介石的观点、做法和阴谋。当时汪精卫是公开的投降派的主
要头目 ;蒋介石是暗藏在抗日阵线内部的投降派的主要头目。
〔7〕毛泽东这里指蒋介石和汪精卫彼此间的活动有如唱双簧的关系。
〔8〕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主和派采取两面派的活动,一面还装着抗战
的样子,另一面又用各种形式去进行投降的活动,就好像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演员,
有的化装红脸,有的化装白脸一样。
〔9〕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8〕。
〔10〕一九三九年一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说出他的所谓抗战
到底的“底”,是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毛泽东因此特别提出抗战到底的界说,
是“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以对抗蒋介石的投降政策。
〔11〕 “磨擦”是当时流行的一个名词,指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反对共产党和进步势力的各种反动行为。
〔12〕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一九三八年一月十六
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今后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期望真正与帝国合
作的新兴中国政权的成立和发展”。同年十月,日军占领广州和武汉。日本政府利
用蒋介石对于抗战的动摇,改取诱蒋投降为主的方针,在十一月三日又发表声明,
宣称“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往的指导方针,更换人事,改弦易辙,参加新秩序的建设,
我方亦不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