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陈云文选》(第二卷)
P. 17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3
米约八十万斤。还有我们每月配售及卖出的大米有三千万斤,
每天一百万斤。三者合计,每天约二百六十万斤,尚差一百四
十万斤。不足部分,是靠上海市民在国民党占领时储备的“应
变米” 〔6〕 补充的。当然,市民自己储备的米并不多。将来粮食
调剂得好,可以补救“应变米”的不足。上海米价最高时为七月
十八日,现在低些了。估计今年米价的最高点可能已经过去,
但我们仍应作万全的准备。常州至嘉兴一带的早稻较江南一
般地区迟四十天登场,但常州以西、芜湖以及皖北的早稻已经
下来了,价格比上海低。如这些地区的早稻能运来,再隔四十
天,常州至嘉兴一带的早稻接上,粮食的供应就可以解决了。
退一步讲,即使上述地区的粮食运不来,也有办法。现在准备
从东北、华中、华东三个地区调来一亿二千万斤粮食,九、十两
个月各六千万斤。根据两个月来的配售与市场情况,每月六千
万斤可以够用。华东地区不要禁止粮食运到上海来。听说皖
北、常熟、无锡等地禁运粮食,如果确有这种情况,应该改变。
华中对华东也不能封锁。各地一定要开放粮运,让它自由流
通,以维持上海的供应。明年计划在常州、嘉兴一带集中六至
八亿斤大米,随时应付上海之需。如果明年水灾严重,则以东
北的粮食为后盾。
四、棉花问题。这几个月纱厂生产能维持现状,每周开工
三昼夜到四昼夜,就是好的。八至十一月,每周按四天生产计,
共需棉七十九万担。其中,中纺 〔7〕 三十六万担,上海私纺 〔8〕 四
十万担,青岛私纺三万担。棉花的来源 :中纺在上海现有二十
三万担,在香港存有二万担 ;私纺在香港存有十万担,还可在
那里买五万担 ;上海贸易处 〔9〕 存一万四千担,前经济合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