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P. 225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209

            而非此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因为当时的“围剿”军超过红军十
            倍以上。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41〕 ,就是指的使敌
            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须知

            任何高明的敌军指挥员,在相当长时间中,要不发生一点过
            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敌人会犯错误,正如我们自己有时也弄错,有时也授敌以可乘
            之隙一样。而且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

            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要
            这样做,退却的终点,就不能限定于某一地区。有时退到该地
            区还无隙可乘,便不得不再退几步,待敌发生可乘之“隙”。
              退却所求的有利条件,大致如上所述。然而不是说,须待

            这些条件完全具备方能举行反攻。要同时具备这些条件是不
            可能的,而且也不必要。但依据敌人当前情势,争取若干必要
            条件,是以弱敌强的内线作战军队所应该注意的,在这上面的
            反对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决定退却终点究在何处,须以整个形势作出发点。在局
            部形势看来有利于我转入反攻,如果不是同时在全体形势看
            来也对我有利时,则据此决定退却终点,就是不正确的。因为
            反攻的开始,必须计算到以后的变化,而我们的反攻总是从局

            部开始的。有时退却终点应该选在根据地的前部,例如江西
            第二次、第四次反“围剿”,陕甘第三次反“围剿”时。有时须在
            根据地的中部,例如江西第一次反“围剿”时。有时则在根据
            地的后部,例如江西第三次反“围剿”时。这些都是将局部形

            势联系到整个形势来决定的。江西第五次反“围剿”,我军全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